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 > 新闻资讯 > 物流头条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浅谈中国零售三大发展阶段

 我国零售业40年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78年-1995年,这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起步阶段;1996年-2008年,这是实体店的发展由快变慢的时期;2009年-2018年,这是从两线独立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的时期。各个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割,存在交叉现象。

  国务院签发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是上海的“第一八佰伴商厦”,批复时间是1992年5月5日,动工时间是1992年9月29日,正式开业时间是1995年12月20日。但在此前,外资零售业其实已经进入我国沿海城市。

  1978年-1995年:替代性竞争阶段

  其发展过程分为两个路径:一是国合商业(国有商业与供销合作社)改革路径,二是社会商业崛起路径。国合商业的改革路径,先是学习农村承包经营的经验,实施柜组承包,最后发展到商场承包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关广梅现象”“四放开”“六自主”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事件与改革试点。在商业设施改造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掀起了一股“商厦热”,但到1995年前后,大型百货商厦就出现了一系列经营困难,主要是收益与投资不对称。

  社会商业的崛起路径,先学习,后引进,再赶超,内资完胜外资,超市连锁迅猛发展。以连锁超市为代表新业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一些先驱,但基本上都成了“先烈”。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与中国香港地区的连锁商业以食品超市形式进入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如在上海引进了八佰伴超市、百佳超市、阿霍德顶顶鲜(TOPS)等外资超市,内资超市依靠政府扶持与自身努力,在门店数量上迅速赶超外资,在规模上取得了领先地位,最后,在有些地区(如上海)外资超市(标准超市)几乎全军覆没。

  1996年-2008年:国际化竞争阶段

  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伴随着入世猜想与我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政府机构以及内资零售企业都感觉到“狼来了”,为了把规模做大,企业“撒向全国”,政府“组建集团”,目的是与外资抗衡。在这个时期,政府赋能外资,内资企业抱怨“外资超国民待遇,内资低国民待遇”。

  这个时期的变化特点是:百货行业重新崛起,外资大卖场成为零售主导业态,国有商业集团化发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承诺2004年向外资全面开放。于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通过行政性合并,成立规模更大的国有商业集团,如2001年“北京首联”、2003年“上海百联”、2007年“武商联”,其实,成立集团的目标并不明确,更谈不上具体的应对措施。二是培育“流通航母”,2004年7月,商务部曾公布了一份我国流通领域重点培育的全国20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名单。当初的背景是为了应对市场全面开放以后的国际化竞争环境,试图通过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对抗外来列强。

  2009年-2018年:两线竞合阶段

  最近10年,我国零售业的变化与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截然不同,最显著的变化是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具有主动权;二是零售业越来越依靠现代技术;三是跨界投资零售业,零售业出现“站队”问题。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时代,更是一个零售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的一切变化都源于需求与技术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是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起源于世纪之交,起步于2009年,转折发生在2014年,转变发生在2016年。



 本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物流专线,全国货运信息,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