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是货拉拉五周年的生日。货拉拉的成长和发展,恰恰也是中国“互联网+同城货运”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以五年为起点向前看去,货拉拉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发展进程。
2013年10月21日,香港中环林立的写字楼中的一座,货拉拉(Lalamove)成立。
货拉拉创始人兼CEO周胜馥(英文名:Shing)的履历中,并没有物流的痕迹,但彼时正是移动互联网云涌潮起之时,物流恰好是一个可进入的敞口。Shing说当时愿望朴素:“希望香港能出来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真正进入物流这个略显传统的行业后,移动互联的威力很快显现——”希望货拉拉的出现,能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同城货运行业有一些影响和改变。”
在香港当地有句俗语:“少时不读书,长大做运输”,Shing 极其不认同这句话。曾为斯坦福学子的他,书自然是没少读的,但却依然投身于运输事业。他从来不认为做运输是什么卑微的事,这一点也贯彻到货拉拉后来的企业文化中。他一直强调,要让货拉拉司机师傅工作和生活都有尊严,有面子。
2013年那个年代,传统物流公司占据了长途落货配送的主要份额。中国内地市场“最后一公里”的概念还孕育未成,在城市内,无论是 To B 的商配还是 To C 的宅配,整体上都不够成熟,成本高昂却效率低下,降本增效势在必行。
聚焦到货拉拉的创业之地中国香港,同城货运还是寻呼台的时代。用车时,需要先打电话到寻呼台,然后再由寻呼台安排车辆,寻呼台有N家,这家不行就找下一家,一到高峰期或是偏僻点的地方,叫个车难上加难。
货拉拉正式成立后,为了保证初代的App 如期上线,程序员们被关在一个民宅的房间里,每日与代码和泡面为伴,用了近八周的时间最保证 Beta 版的 App 如期发布。 虽然这个 Beta 版的货拉拉 App 不时“罢工”,但终究算是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
万事开头难。2013年12月,几位创始员工“男扮女装”出街为App做宣传,目的仅仅是为了吸引路人的注意力,进而介绍产品。经费紧张没钱拍广告,联合创始人谭稳宝(英文名:Matthew)就亲自上阵,踩在两辆货车上,舞着大旗拍摄了一部搞笑主题的TVC,这部 TVC 在 YouTube 上爆红,播放量超过100万。Lalamove 在香港的业务越来越红火,当然不止是这部广告的原因,更得益于“互联网+同城货运”模式在香港的高度适配,Lalamove不但解决了物流环节中最复杂的“配”,还将信息整合后透明化,叫车用车效率大大提升。
初创团队开始讨论北上进军内地市场的可能性。终于,在2014年12月,货拉拉北上进去了内地,最早落地的,便是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华南重镇。初期,货拉拉的模式并不被司机师傅们认可,产品总监 Joel 为了取得司机们的信任,跟几十位司机成为了好兄弟,经常一起“混迹”深圳和广州市郊的大排档。
2014年,传统的同城物流市场,有专门做商配的,解决从工厂到仓库、到门店甚至到商超、便利店的渠道,也有专注做宅配的,解决货物到户的渠道。而像货拉拉一样的“互联网+物流”城配企业,多数选择是两者兼顾,C 端做宅配,B 端做商配,货拉拉与竞争者们服务的客户类似,但在赛道选择上会更专注一些——瞄准了城配的大件重货运输,而且只做即时和整车配送,模式简单,扩张极快,这也吸引了资本的注目。